走进毛纳村,就走进了竹的世界、绿的海洋。满山苍翠,漫步山径,真切感受到古诗中“山路元无雨,空翠湿人衣”的意境。
毛纳村,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。这个位于大山深处、被热带雨林包裹的黎族聚居村寨,过去曾是“养不活人”的贫困村,而今却摇身一变,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。
村口静卧着一座巨大的“船型屋”。船型屋是黎族传统民居,而眼前这座“船型屋”既古朴又时尚:3.8万根特制毛竹支撑起船篷的构架,拱出了一个开敞的公共空间,承担起游客服务中心的功能。这里不仅有色彩斑斓的黎锦和黎族传统服饰展示、售卖,还有一个小型表演场地,设计独具匠心。
“你们看!”随着当地人手指的方向,只见船型屋屋角垂落的风铃上,印有各色图案和问候语。“这是56个民族的吉祥图案和‘你好’问候。”
别出心裁的设计无处不在——村民的老旧房屋经改造后被涂成土黄色,房顶盖上了特制的“茅草”,还原了黎族传统茅草屋的风貌;沿着山道的路灯设计成翠竹的造型,与大山浑然一体;喷绘的彩色墙体、房前屋后种植的花花草草,给村庄增添了生气。
进村不远,就到了村民王菊茹、王柏和夫妇的家和他们经营的“和茹手工茶坊”。说起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村里调研时来到他们家的情景,王菊茹记忆犹新,侃侃而谈。
“这几年变化大了呢。”王菊茹说,“就说我们家,先是改了厨房,然后把平房加盖了一层建成了楼房。特别是来的游客多了,茶叶生意好了。”
王菊茹家的茶园离她家就十分钟路程。游客采茶回来,就在“和茹手工茶坊”学炒茶,然后泡茶、品茶。坐在新建的二层阳台上,泡上一壶五指山大叶茶,看茶气氤氲,远望五指山若隐若现,对远道而来的游客来说,是一种难得的休闲和放松。
王柏和是一位老党员、退伍军人,言语不多,却踏实肯干。他带动村民种植大叶茶,帮助村民脱贫致富,他也因此被授予2022年度全国“最美退役军人”称号。现在,他仍然带领16户村民种茶。
“把茶叶经营好,把日子过得更红火”,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毛纳村时的殷殷嘱托,也是毛纳村村民的共同期盼。
几年来,毛纳村锚定茶产业加油干,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近3000亩,先后建成9家茶厂、茶坊,成立3家茶叶合作社,通过“村委会+企业/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实现从茶叶种植、苗期管护、采摘、收茶以及加工的“一条龙”帮扶,茶产业平均每年为每户农户带来过万元的收入。
“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”,毛纳村人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镌刻在村口的石头上,还特意在“态”字上多加了一撇,意思是在生态上再加把劲。
为此,毛纳村积极推进茶旅融合和乡村旅游,发展生态产业。村里与五指山旅投集团合作成立毛纳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,通过“党支部+企业+农户”的运行模式发展乡村旅游。
村里的游客服务中心建起来了,民居改造等一系列美化工程完成了,团建、研学、普通游客等各种客流纷至沓来……2024年毛纳村实现村集体收入260.88万元,被评为海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强村。
“过不了多久,我们村的精品民宿、餐饮服务也要开张了。游客来了能吃能住,还能体验黎族竹竿舞,织锦、藤编等非遗技艺,到时候村集体收入还会继续增长。”毛纳村村委会干部信心满满地说。
村旺民富志气高。毛纳村迎来了八方客,也走向了更远的世界。
以毛纳村孩子为主成立的五指山黎苗童声合唱团,在2024年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人文交流活动中,以一曲《把五指山唱给法兰西》惊艳世界。如今,他们已经两度出访法国,在20多场外交场合和重要活动中演出交流。
当初那些从未走出过大山的腼腆少数民族孩子,如今一次次自信大方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家乡、展示着民族的文化。
落实好生态保护、乡村全面振兴、民族文化传承“三件大事”,朝着建设宜居宜业、“小而美、美而精”村庄的方向,毛纳村人正加速奔跑着。
来源:中国民族报
运营单位:中宁县融媒体中心
联系电话:0955-5035386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955-8737187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64120210007
邮箱:znrmtzx@163.com
备案号:宁ICP备18000997号